甲虫宝宝怎样养的活一点养昆虫的小伙子们
2025-01-06 来源:智趣资讯
温州乐清小伙黄赛是父母的眼中不务正业的人。于是经常被与隔壁家某某孩子进行比较,黄赛倒是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定义成功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些人追求物质追求名利,而有些人则想要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刚刚好,自由又倔强的黄赛,属于后者。
因为对甲虫的喜爱,他和6个小伙伴在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黄家畲村搞起了宠物甲虫的养殖。成虫黄赛会拿到淘宝上的甲虫点售卖,双十一这天,宠物甲虫销售了近两万元,普通的甲虫都在数百元和几十元之间不等。最贵的“长戟大兜”要千元一只,除了外形威猛,这种甲虫由虫卵变为成虫需要2年的时间也是卖得贵的原因之一。
黄赛说,养幼虫的快乐在于一只幼虫羽化成成虫的成就感。羽化为成虫后,甲虫开始变得五颜六色起来,甲壳也变得光滑了。
目前,黄赛的养殖场共有285种31000只甲虫,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甲虫养殖场。
这几年,养殖场陆陆续续来一了5个年轻人,最大的宁波小伙冯肖瑜不到三十岁,最小的广东韶关小伙高林森今年刚刚二十岁。他们和黄赛一样,每月拿三千元的工资,每个月去城里看一次电影购物一次,其他时间都和甲虫打交道。
但黄赛却对未来信心爆棚。“喂养甲虫的人也算匠人,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一起打拼的这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年薪都能达到50万。”
同样是在浙江,也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养甲虫。东阳小伙方潇,喜欢饲养甲虫。在他家里,幼虫、成虫、标本全部加起来,大约有2000只甲虫。和小猫小狗不同,甲虫和人类几乎没有交流,把甲虫当成宠物养的乐趣在哪里?
主要是成就感,方潇坦言。方潇说,甲虫是完全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变化很大,幼虫白白胖胖,有的蜷缩起来有手掌大小,而羽化后就变得威武,饲养甲虫的乐趣就在于此,看着它一天天变化,这个过程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甲虫虐我千百遍,我待甲虫如初恋。方潇说,成虫一般能活2~10个月,长的能活2年,甲虫死后,他便会将其制作成标本,固定甲虫时要用很多昆虫针来定型,这个过程中,手指也经常被针扎,数不清有多少次了。
为了了解甲虫,方潇买了许多百科全书。“我看书上独角仙的幼虫和小时候田里的一种虫子差不多,就拿回家养,没想到最后飞出来的是臭虫。”但是他没有灰心,而是更加仔细地观察幼虫之间的区别,最后终于在野外找到了甲虫的幼虫,并成功将其养至成虫。
从养不活到养活了,然后想养出个头更大、颜色更漂亮的,这样的“野心”让他对甲虫的喜爱持续了将近20年的时间。
“甲虫在日本已经形成宠物产业化生产,有专门的甲虫‘超市’,在中国,甲虫还是冷门宠物,在北上广一线城市较多。”方潇说,不过,现在养甲虫的正逐渐增加,而且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饲养的越来越多,因此,甲虫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有机会,他也想尝试着加入甲虫产业。
在上海,有一位小伙子张达旻酷爱养螳螂,饲养过10余种。小张从16岁起便迷上饲养昆虫,后来考入生物学专业,现在供职于上海昆虫博物馆。
小张小时候去郊区舅舅家,喜欢到野地里抓螳螂、甲虫回来养。那时不懂怎么养,养一两个月就死了。但随着摸索,他养得越来越专业。8年里,养得最多的是螳螂,涉及10余种,至今家里还有30多只。
不同种类螳螂的寿命、蜕皮次数、对食物的要求、繁殖难度都不同。相对于本地种类,产自异乡的种类养起来更费劲。“比如原产印度的小提琴螳、非洲的大魔花螳,若虫阶段加成虫阶段能养上一年,环境温度需要在30℃上下;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东南亚都有出产的弧纹螳,温度则不能超过30℃,不然要暴毙。”繁殖难度以弧纹螳为例,蜕皮次数为雄性6次、雌性8次,成熟节奏不一,要想让一对同代的螳螂成功繁殖,必须通过控温等手段调节它们的生长节奏。“关于繁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交配前喂饱雌螳螂。不少种类的雌性会在交配后吃掉雄性,有时只能全程观察,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把它们分开。”
张达旻还展示了一盒他用自己饲养的小提琴螳做的标本,宛如两把精美的提琴,让人忍不住屏息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