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人养的宠物火烈鸟宝宝能活吗在具有腐蚀性的

2025-01-06 来源:智趣资讯

纳特龙湖内成年火烈鸟及其幼鸟的一个大繁殖群。 在湖中央筑巢可以保护它们不受那些无法穿越碱水的陆地掠食者的侵害。红色部分是在碱性环境下茁壮生长的螺旋藻。

位于坦桑尼亚的纳特龙湖是东非 200 万只小火烈鸟的一处繁殖地,这里小火烈鸟的数量大约是全世界的小火烈鸟数量的四分之三。纳特龙湖是一个大湖,水很浅,但水中含碱的浓度很高,很多物种不适宜在此生存。但这个让生命难以维系的环境给予了小火烈鸟最大的生存机会。

当小火烈鸟的幼鸟出壳之后,它的父母会用嘴巴温柔地为它梳理羽毛,鼓励它继续努力。鸟爸爸和鸟妈妈在幼鸟出生后的头几天都会陪伴在它身边。在此期间,幼鸟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只需时不时抬头接受喂食,扇动它未发育完全的翅膀,不然就是在父母建造的锥形鸟巢里休息。 它的父母建筑了这个鸟巢,让它处于碱水之上,位于微风之中。

纳特龙湖位于赤道附近,这里降水量极少,温度常常高达 45 摄氏度。 成鸟还要为幼鸟遮挡炙热的阳光。父母会轮班工作,交替履行遮阳和低头喂食的义务。

小火烈鸟是极度挑食的滤食性动物,它们只吃螺旋藻。螺旋藻是少数能在碱水中茁壮生长的生物之一。也正是因为它们,湖面才会形成红色和棕色的旋涡状图案。成鸟可消化螺旋藻,并将其转化为用于喂养幼鸟的嗉囊乳。嗉囊乳和哺乳动物乳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却是相似的,也是幼鸟唯一的水源。

一群只有几天大的幼鸟正在啄食落在锥形巢上的昆虫。 尽管它们仍然是以父母的嗉囊乳为食,但它们会通过吃昆虫来补充营养。此时,它们已经可以和其他幼鸟一起玩耍了。

在破壳而出后的 4 天左右,幼鸟会一直待在锥形巢里,直到它们足够强壮, 有能力从巢中爬出来探索周围的环境。一些泥巴堆积在它长长的鳞片状的 腿上,形成坚硬的外壳。起初这并不怎么碍事,但是对某些幼鸟而言,这些泥巴会给它们的行动带来不便,成为它们的负担,使幼鸟变弱,甚至害死它们。

一群已经长出弯弯鸟喙的幼鸟出发前往开阔水域上的大育儿所。如今它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鸟喙,能够像它们的父母一样滤食同样的水藻了。

这里还有难以预测的降雨。洪水退去后的“岛屿”上显露出了新鲜、柔软的泥巴。成鸟们用这些泥巴建造锥形鸟巢。但若降雨不止,就会破坏一整个群体的繁殖活动。如果水位太高,许多未孵化的鸟蛋就会被毁掉, 刚刚出生的幼鸟也会被淹死。

但是,还会有大量的幼鸟出生并存活下来,毕竟一个筑巢地里可能会有超过 50 万只成鸟。它们涌向纳特龙湖繁衍后代并非只是为了在那里捕食,在东非还有许多更加温和的碱湖可供它们捕食。火烈鸟之所以选择在纳特龙湖繁衍后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湖泊十分空旷,并且具有腐蚀性,湖中央更是鬣狗、胡狼、狒狒等掠食者无法到达的地方。

但是它们没有办法避免来自空中的袭击。定期从湖面掠过的非洲秃鹳通常最先发现正在繁殖的火烈鸟,然后它们就会成为持续的威胁。它们飞跃鸟群, 尽可能地掠夺幼鸟。成鸟竭尽全力扰乱秃鹳的进攻,进行防守。但即便火烈鸟站起来有 1 米高,它们仍然是非常脆弱的鸟类,很容易就会被打败。秃鹳只有在吃得非常饱的情况下才会让步,但那时它们大概已经抓走许多幼鸟了。

幸存的幼鸟要继续煎熬 3~5 周,在此期间,它们开始建造微型育儿所,减少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然后有一天,几只成鸟开始呼唤幼鸟,带领它们离开泥 泞的筑巢地,前往深水区。从一个特定的筑巢地来的所有幼鸟依照破壳顺序,从大到小排列,一起加入出走大军。留在后面的就是那些太孱弱以至于无力跟随的幼鸟:它们可能营养不良,可能惨遭抛弃,也可能是腿上泥巴过多导致行走不便。 这类幼鸟独自待在荒废的筑巢地,很快就会死去。

大部分幼鸟确实坚持到达了鸟群的其中一个育儿所,然后开始过上移动更加频繁的生活:成鸟轮流承担照顾幼鸟的责任,带领幼鸟们在湖中四处游逛,有时 甚至把它们带离鸟巢 20 公里远,去喝散布在湖边的淡水泉水。成鸟每天都要返回育儿所去喂养它们的孩子。神奇的是,它们能从鸟群中认出自己的孩子,同时幼 鸟也能分辨出父母的声音。

当幼鸟长到足够大,就不再惧怕非洲秃鹳的伤害了。但是,它们对淡水的需求,又使它们面临鬣狗和胡狼的威胁。它们会冲入水中攻击育儿所。好在它们的育儿策略能确保更多的幼鸟存活,好在它们的种群数量庞大,将这些掠食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文章部分段落摘编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的故事-BBC动物世界的传奇》一书。作者鲁珀特•巴林顿(Rupert Barrington)、迈尔斯•巴顿(Miles Barton)、伊恩•格雷(Ian Gray)、迈克尔•高顿(Michael Gunton)、汤姆•休•琼斯(Tom Hugh-Jones)。

空中美语杂志

工业A杂志社

运动休闲杂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