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门子电器维修服务中心你所不知道的西
2024-08-14 来源:智趣资讯
1978至2018年的中国是一艘驶向未来的大船,任凭风吹雨打,却从未迷失方向。
一个近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历经40年风雨,实现了从起步、成长到转型和跨越的奇迹,被称为“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其变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让人恍若隔世。
在40年的激荡岁月里,跨国企业始终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西门子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来拓荒者,心怀期待和忐忑地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沉睡多年的东方巨人苏醒、成长和蜕变的全过程。
1982年10月,几个德国人和中国人在长安街上民族饭店东侧翼楼的六层租下几间客房,他们撤掉床铺和沙发,搬进办公桌椅和文件柜。就这样,西门子北京代表处在10月15日成立了。狭小的房间勉强摆下四张办公桌就已经十分拥挤。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民族饭店。
王维军1984年5月加入西门子。他回忆说,最初办公室的通讯工具只有电话和电传机。如果有文件要发往德国,那么需要先在纸上起草,再用打孔的方式将一个个英文字母敲到纸带上,检查无误后再发往德国。由于大量纸质文件越积越多,实在放不下的就堆到客房的浴盆里。
▲1984年,西门子北京代表处在民族饭店的办公室。图为1984年5月加入西门子的王维军。
▲ 1984年,王维军在民族饭店办公室的电传收发室。
那时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还没有走上正轨。后来在1997年出任西门子中国区总裁的贝殷思(Ernst H.Behrens)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出差。那时他每天早上都会去西城区二里沟的谈判大厦。那里有一个柜台,里面有很多信是寄给各个公司的。如果有西门子的信封,他就打开来,里面会有各种商品的需求,要西门子提供报价。然后他就把这些信息转给西门子的香港公司,由他们提供具体的报价和商品目录。有意思的是,由于“二里沟”的发音类似“early go”,所以来自总部的电文经常会闹“Dear Mr. Early Go”这样的笑话。
当时中国人不能直接受聘于外企,只能通过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进行派遣。每周六的下午,他们还要回到FESCO开会学习外事纪律,比如着装要整洁,不介入外国员工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现在看来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没有被外商机构辞退,中方员工也不能主动辞职。
中午吃饭也是个大问题。民族饭店周围连个小饭馆都没有,大家只好自带面包之类的简易食品。后来FESCO出面与民族饭店协商,才允许所有驻民族饭店的外商机构的中方员工中午到饭店的职工食堂就餐,外国员工到饭店的对外餐厅就餐。这样吃饭问题总算解决了。
▲ 1990年,西门子北京代表处发送给全国各地代表处的关于新年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很快,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西门子在北京的队伍人数从1984年的六七个人发展到1985年的30多人,民族饭店的客房再也坐不下了。这一年,北京代表处搬到了建国门的国际大厦,1991年最终落脚北京东北部的望京大院。据1984年加入西门子的老员工王崇山回忆,“那时大家都非常兴奋,也很骄傲,因为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家’了!”
当时的望京还是一片农田和荒地,公交车也没有几趟。最初公司没有食堂,办公室也没有热水,大家便每天早上自带盒饭和凉白开,直到数周以后食堂投入使用,才算解决了员工的温饱问题。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国际大厦21层西门子北京代表处办公区,从左至右分别是王崇山、王立新和王维军,号称:“西门子三王”。
▲ 1991年,西门子在北京望京区域的办公区域。
▲ 1993年,西门子在望京大院的办公楼
▲ 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2008年9月23日,公司投资1亿欧元建成的西门子北京中心正式落成。这栋30层的大楼高达123米,占地面积17500平方米。今天,它已经成为望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能容纳数千名员工,而且采用最先进的楼宇科技,比同等规模建筑能耗降低28%。扎根中国发展的背后,是西门子对中国市场的强烈信心和坚定承诺。
▲ 2008年9月23日,西门子北京中心落成。2009年10月,为庆祝建国60周年,西门子大楼以智能楼宇控制技术亮起“60”字样。
▲ 2014年7月,德国队夺得巴西世界杯冠军。在决赛当晚,西门子大楼亮起“+1”,为德国队加油。
▲ 2016年,西门子北京大楼展示公司新的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即“博大精深,同心致远”。
(王崇山于1984年加入西门子北京代表处,2017年从西门子中国发电与天然气集团退休。王维军于1984年5月加入西门子北京代表处,2014年11月,从西门子中国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大型传动部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