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县水东卢忠电器维修部我用文字記录家乡
2024-08-14 来源:智趣资讯
文 字/ 杨其春
摄影/ 梁正琛
家乡就是故乡,每个人都有故乡。在故乡出生、长大。
我离开家乡45年,在离家乡不远的县城里工作、生活。
关于故乡的记忆只属于个人。老屋、童年、老榕、邻里都承载着我的记忆。
如果你是作家,你笔下的故乡就会变成艺术的故乡。我不是作家,我只是作者,只能用文字记录一回我的家乡。
——题记
我的家乡在哪里?
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解放后称沙院公社,改革开放初期一度称区公所。后来又称镇,虽然称镇,实则乡村。
我的出生地在沙院镇木苏村。那里盛产木薯,一是坡地多,种木薯多;二是泥质好,木薯淀粉含量高,可口好吃。木苏木薯,名声远播,是出了名的土特产。
我的网名“木蘇木薯”,缘起于是。故简介上写“出生地盛产木薯”。个性签名是一副嵌名联:灼灼其华桃熟矣,溶溶春水月浮之。是我的《羊城晚报》老友记、大联家钟淇钧撰。联句收获一大片赞誉,让我借光沾喜了。
我有一个用文字描写社会、记录生活的梦——作家梦。从一个乡村学童时代起。我苦苦追梦50年,努力过,付出过,但一无所获。
我的作家梦看来落空了,但在故土与众亲感召下,近来又重执旧笔,不妨继续向作家学习。
何故?皆因近期这个梦被一个契机唤醒,我正好把这个希望之梦寄托在这个契机上,寄托给故乡的学童与未来。
契机是一件发源于沙院镇葵园村的文化盛事:仁风国学文化研究院成立并开馆展览名家书画。此等喜事始发于一个人和他的一个公司。这个人是冯柏乔先生,公司是金科伟业(茂名)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宗旨是,研究整理粤西的历史、人文、民俗、物产文化、民间传说和山水传说。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文化教育。撰写社会贤达的生平事迹,写成传记或者诗词歌赋,宣传其创业精神,为当代青少年树立学习榜样。
公司创办出版《仁风国学研究》期刊,打造国学文化精品。将沙院中学、木苏中学、沙院中心小学、海尾小学列为国学教育实践基地。
这,真是功德无量的大喜事啊!
拭目顾盼,当今社会思想复杂,文化多元,形态各异。商业味浓,人心浮躁,逐利者众。举目四顾,商品推介,楼盘广告,转让告示,尽收眼底。到处可见“盛大开盘”、“盛大开业”、“直击底价”、“震撼全城”。清仓海报满目皆是,促销喇叭震耳欲聋。
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冒出来一个文化公司,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助教兴学,岂不美哉!
用文字记录家乡,就是记录家乡的根基,它是家乡的文化基因。我童年起怀揣的作家梦,离不开家乡的文化振兴梦,这个梦紧紧连接家乡的文脉。诚然,记述文化基因要从家乡的文脉说起。
沙院这个地方,文化一直落后,这主要根源是教育落后。解放后至六十年代中期,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从我记事时起,全公社11个大队,完全小学只有三五间。没有中学,初高中生寥寥无几,大学毕业生凤毛麟角。文化大革命前,电白县的教育布局是,相邻的小良公社有十二中,南海公社有十三中。沙院公社直至1965年才办起一个农业中学。选址在沙院三尺水库旁,老师校长集于一人之身。他就是李广潮,木苏大队人,文革前电一中高中毕业。两年后农中搬迁至现校址,纳入县办中学,加派教职工,改称沙院中学。李广潮是这所中学创始人,从老师、副校长到校长,二十四年在沙院中学,晚年从电白县教育局退休。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为家乡的人才培养打下了根基,功德无量。
话说回来,由于沙院中学的布局设置滞后。比对相邻的小良、南海公社,沙院人在中学教育方面是有自卑感的,进而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
幸好,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积累与岁月涵养。沙院的文脉得以昌兴。教育落后的面貌得以改观,沙院人的文化自信得到提升。这从沙院中学的校庆可以得到佐证。
2016年11月5日,沙院中学迎来了51周年校庆。其时,群贤毕至,校友云集,济济一堂。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寄语未来发展大业。名誉校友冯柏乔、华南师大教授李方,知名校友杨桐、李永全、潘竞春等返校演讲、作报告。勉励师弟师妹立志成材,报效祖国,为母校争光。冯柏乔先生为校庆捐款并捐图书一万册。校庆之后,家乡的有识之士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众多热心校友以及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其中1974届校友吴建壮、郑丽萍伉俪,为基金会捐款100万元而备受赞誉。
续聊家乡的文化基因话题。
我在木苏小学念书时,三年级开始作文课。课堂评讲作文时,如果某个同学的作文被老师表扬,我便羡慕得不得了。这便是我最初的作家梦。那时候的高小班,名动乡里的毕业生有沈土、卢忠和杨桐。他们先后考上电白一中。卢全考上十三中,谢振兴、吴维、杨平考上十二中,这些学兄,都是我的学习标杆。年纪稍大,我知道了离自己家不远住有一个堂叔杨永标,文革期间高中毕业于电白一中。
我读初中时,“学校办到了家门口”。上木苏小学附设初中,与同村学业优等生杨国华同班。杨永标是我们的数学课老师。上高中沙院中学时,从电白一中高中毕业返乡的黄郁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课老师,也是本土人士。我们入学时,沈土、杨桐他们从电白一中按原籍回沙院中学读高中且毕业了。沈土、杨桐这些学霸我们从小一起长大,读小学时他们就闻名校园。入读沙院中学后,我知道了更多学习优秀的学兄。他们早我两三届高中毕业,或者文革时期高中毕业无缘高考,回乡任民办教师或者当大队干部。除了沈土、杨桐,更多木苏大队以外的学子也成了我的榜样。他们是:清河的李方、李永全,何屋的骆明振、姚观汉,新江的赖就,金凤的吴维、骆广就,还有五和的潘竞春、潘生以及琼凡的潘观助等等。沙院公社这一时期的出名学子,在文革后期至恢复高考后,或者上大学,或者从政,或者参军入伍,全部离开家乡。再后来,他们当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成了业界名人,或者主政一方的官员。其中的沈土,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任教于电白一中,在乡情的感召下回到沙院中学,后来接棒任校长。这些优秀学子,为他们的目标和情怀奋然前行,为沙院人找回了文化自信。
金科文化公司仁风国学研究院开办,是家乡的文化盛事。因缘际会,我义务参与了今次研究院的筹备活动,并忝列其中负责一部分工作。两个多月来,我多次回到葵园村文化基地,协助选拔文稿、编辑刊物、布展字画等等。除了感受到乡邻的友善,还有幸与钟铁、骆明振、骆广就、沈土、蔡平、何观汉、傅耀峥、梁正琛、马如松等人同桌共事,在他们的身边学习提高。
再聊一件文坛往事。
我与国华兄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木苏小学当民师。有一天,国华告诉我说,李永全在《电白文艺》发表小说了。我听后甚是惊讶,要知道,在当时政治挂帅的历史背景下,在县一级文艺刊物发表小说谈何容易。随后,我去县城水东找到该本期刊,读到了作者李永全(笔名李下)的短篇小说:《青春的脚步》。这件发生在沙院籍学兄身上的文坛旧事,当时让我激动无比。时隔四十几年,我仍存留记忆。当时,我认定李永全就是作家、文学家。后来,李永全的人生轨踪是,恢复高考后继学广州华南师大,毕业分配到医学院当大学老师、任学者教授,官至医科大学副校长。
联想到家乡的人文史料以及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我记起了哲人们说过的话:
文学是土地的呐喊。
文学是土地里生长的植物。
土地里堆积了厚厚的话语土层。
我想,沙院这片原本教育落后、文化缺乏自信的土地,半个世纪以来。从文化传承方面看,能走出广东省委副秘书长杨桐,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李方,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李永全,阳江市政协副主席吴维,茂名市文化局长潘竞春等名士,不可小觑这片土地的功劳。正是故乡大地母亲的滋养与培育,一代又一代老前辈对后来人的关爱与传承,才有我的家乡沙院人才辈出。虽然我才疏学浅,无所作为,无缘当作家。但是,这些乡贤俊秀的成果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已经足够让我引以为豪。
金科伟业(茂名)文化公司开设仁风国学文化研究院,出刊办展,招徒办班。冯柏乔先生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力助推。我想,在不远的将来,在沙院这块寄托着希望的土地上,在堆积过贫穷与苦涩记忆的土地上,家乡的学童们代表着未来。这些文学幼苗将在这里茁壮生长,它们将带着泥土的芳香、无奈、爱情与心跳。崇学向善,跨越故土,走向远方,再度辉煌!
【摄影以外配图来自网络】
【后语】
2020年11月18日初稿,22日脱稿,全文3630字。圈内学兄文友“菜种”、“梧桐树”、“咏泉闲鹤”、“赤米村民”对成文有帮助,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