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宝宝应该热养还是凉宝宝的冷暖您知吗
2025-01-06 来源:智趣资讯
世上有种寒冷是无解的,那是“妈妈觉得你冷”!
虽然早有俗话“冷暖自知”,但等做了母亲,这句话就不“知”了。
天气转凉,为了给小朋友多套一件衣服,妈妈跟孩子的“斗争”在家门口不断上演。即使不情不愿被套上了一件外套,一旦离开妈妈的目光,大孩子可以瞬间脱下来塞进书包,可怜的是,小宝宝没有这个本事,只能继续被母亲过分的“热情”烘烤。
宝宝要穿多少衣服才合适?
冷不好。
热也不好。
人类是恒温动物,保持恒定体温的最根本原因,是保证体内酶活性的正常从而使代谢能够持续进行。人体内绝大多数酶最适宜的工作温度是37度多,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体温低于34度可引起意识的丧失,低于25度则有可能心跳停止。体温42度以上时,细胞功能将开始受到损害,如果超过45度则有生命危险。
上面所说的体温,指的是身体内核的温度。人的体核温度是稳定的,心、脑、肝脏作为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自然产热最多、温度最高。环境的温度多数情况下相对较低,所以体表与内核之间存在温度差。探测体温常常用直肠温度、舌下温度和腋窝温度,这些部位逐次远离内核,测得的体温也一个比一个低。一般情况下,内脏器官产生的热量从内核向体表传导,通过皮肤来散热。呼吸和大小便排泄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但通常占比很小,在高温环境下就显得比较重要。
要保证体核温度的稳定,人体需要调节产热和散热。
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生理情况下,产热主要来源于基础代谢(生命的维持)、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想一想“饥寒饱暖”)和骨骼肌运动产热;在病理情况下可通过寒颤产热,小婴儿没有寒颤的能力,则靠分解褐色脂肪产热。
散热的调节主要通过皮肤。皮肤散热方式包括热辐射、热传导、对流和蒸发,后者有不显性的蒸发和显性的蒸发(出汗)。
我们的皮肤会感受环境温度。环境高温、散热效率较差时,机体会通过扩张到达皮肤的血管将热量更顺畅地带到体表,以利于辐射、传导等散热,还可以通过增加汗腺的分泌来提高蒸发散热,我们也会摇摇扇吹吹风促进对流散热。这个时候我们的四肢末端会比较温热,会有出汗。
在冷冻的环境下,为减少散热、保存体温,身体也会做出调整,这时到达皮肤的血管会收缩,四肢末端就比较凉,甚至因血流不畅而发紫、变白了。
上面是很枯燥的专业解释。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等动物,人们还是会凭感觉进行调适。
对大儿童来说,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感受冷暖、自行调节穿着衣物,只要带好备用的衣服以供出汗时更换和天气变凉时添加即可。额外的衣服,放在书包里比硬套在他们身上更受欢迎。
对不会表达又不会自行穿衣的婴儿,如何判断穿多了还是穿少了?这个问题则一直令父母困惑,也常常是家庭小矛盾的引索。
办法当然是有的。
气温自然是首要的判断要素。天冷就穿多一点,天热就穿少一点。但这太粗略了,没有个体化。有人怕冷有人怕热呀!
看过前面的介绍,朋友们应该想到了:摸一下宝宝的手脚,凉,就是穿少了,如果手脚都发紫发白那就是太冷了;手脚热并且颈部或背部皮肤有出汗的湿润感,则是穿得太多了!适度的穿衣应该是手脚暖和但又不至于出汗,也就是说身体不需要额外调节皮肤血管的舒张收缩和显性出汗来保持体温的稳定,这种情况最“节能”、最舒适。
所以说,宝宝是冷是热,凭妈妈的想法是不可靠的。摸一下脖子、后背,握一下小手,宝宝就会“告诉”您是穿多了还是穿少了。